V
>
熱門動態(tài)>
百悟科技悟商講堂第63期之創(chuàng)新與看見未來2015年7月23日,百悟科技悟商講堂第63期學習交流會在“自勝者強”大會議室如期召開。在中國聯通前副總裁余曉芒老師“大道唯一”智慧的指導下,在張瑞海董事長“無為”思想的熏陶下,秉持互動、分享的理念,年輕的百悟學子們積極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工作感悟,堅持不斷思考創(chuàng)新,看見未來。
中華國學——老子《道德經》是百悟科技企業(yè)文化的思想源泉,是悟商講堂的辦學理念。在百悟學子們齊聲誦讀《道德經》的朗朗之音中開啟了本期悟商講堂。
聲音傳遞思想,思想震動心靈,激情澎湃涌現不止,在濃濃的韻味中,張董事長發(fā)言對余老師的諄諄教導表示感恩,鼓勵大家學習73歲高齡的余老師蘇格拉底式的窮追猛問,不怕別人否定自己的觀點,乃至自己否定自己,學無止境;學習余老師熱愛思考、熱愛辯論、追求進步的傳統。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經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因此思想需要分享,百悟三位學子分別主動上臺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收獲,精彩的演講迎來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同時也得到了余老師的精彩點評。
百悟學子在演講中用西瓜舉例通俗易懂地解釋了從0到1,認為從0到1可理解為從無到有,0可以說成是“無”,無不是真正的什么的都沒有,是源頭,1是有的開始,0和1是相互轉化的,就像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無和有相互轉化,并用二進制說明了萬事萬物都與0和1密切相關。創(chuàng)辦企業(yè)亦是如此,提出不論在什么時代我們都可以“反過來看”,相同的商業(yè)模式在不同的時間域、空間域和關系域下所產生的是不同的市場現象,在原有的商業(yè)模式中尋找到市場的不變性——創(chuàng)新,在紅海中尋找藍海。創(chuàng)新不是從1到N,創(chuàng)新是從0到1。
余老師在點評中對同學的思考深度給予了表揚,也對悟商講堂這種互動學習的方式予以了肯定。他指出彼得·蒂爾(Peter·Thiel)的觀點——數學是哲學的基礎,不懂數學談不上哲學。同時余老師提出了自己對哲學的見解,他說哲學是【如何想】的學問,符號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飛躍,有了文字,人類才將思想通過文字將文化基因傳遞下去。哲學是連綿不斷的思想著的生活,是遞歸不斷的思想著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要像蘇格拉底那樣做別人思想的助產師。如果一個人不能用正確的方法認識新事物,就像瞎子摸象。在創(chuàng)業(yè)中要避開已有的行業(yè)領域,應當去預測未來,去創(chuàng)新,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領域,也是具有看見未來性的。
在活躍的氣氛中,張董事長發(fā)表感言:藝術來自哲學,科學也來自哲學,哲學是一切的上層建筑。并舉例說明創(chuàng)業(yè)是一種冒險,是一場綜合素質的較量,提出做企業(yè)一定要事先考慮最壞的結果,能承受得住之余還要懂得釋放壓力。故推崇老子《道德經》所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提出凡事要有“病病”意識,事先謀劃做準備,“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边M而指出從0到1,從無到有是有階梯的,0是無,1是第一個階梯,是最初的有形態(tài),如果單純復制模仿會產生N,但是如果融入不同的新的東西,往不同的方向走會產生很多個不同的“1”即不同的分支,進一步創(chuàng)新又會產生更多差異化的“1”。正如余老師說“穩(wěn)定意味著死亡”,社會在變,環(huán)境在變,不變則死亡,我們不僅要加快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要加快技術創(chuàng)新。面對創(chuàng)業(yè)中的障礙,我們要學習余老師的精神——始終保持嬰兒般的思想,不在困難面前止步,積極主動另找途徑解決。
接下來,余老師開啟思維列車,對創(chuàng)新與看見未來分享了自己的獨到見解,讓百悟學子再一次享受了寶貴的智慧盛宴。
一、知行合一,超越自我
余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僅思想上要“知”,實踐中更要“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正因為毛澤東思想與王陽明的思想是相通的,才領導了中國人民走向新中國。
百悟一悟,一悟百解。余老師特別指出百悟科技創(chuàng)始人張瑞海在自身創(chuàng)業(yè)的實踐中悟出的“虛擬實踐”思想。余老師認為哲學是用符號在大腦里鏡像地構造物理現實和社會現實的存在物,本身就是一種虛擬實踐,在21世紀云數據互聯網時代的虛擬實踐無疑是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發(fā)展。他還指出游戲就是其中一種潛生產力,用游戲練習虛擬實踐,然后運用于現實,是今后我們學習的方向。
二、用思維魔方超越9*9表平面思維
為了能更形象地表達他的思想感悟,余老師特意買了魔方進行現場演示,以他小時候學算術的例子,告訴我們要用思維魔方超越9*9表平面思維,在工作生活中如何聯想變換。首先要深刻銳思,充分理解,然后死記硬背,再到聯系實際,反復苦練,習慣成自然,科學思維才能實現落地。格拉德維爾提出了一萬小時成功定律,余老師總結創(chuàng)造了“余氏一萬次認知定律”,雖有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但一件事情的外界環(huán)境如果沒有變化,思考再多次沒有用;當條件不斷變化,放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思考,每次思考的結果都會不一樣,那樣3次還不夠,每日要思考10次,一年思考3650次,十年思考36500次,就成“精”了。總之,一悟百解的“一悟”即“知行合一”是鐵律的一悟。
接著,余老師用數學序列指導我們理解創(chuàng)新,如何從0到1。
一件事情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隨之形要變,結構要變,最后是序變,序變就是創(chuàng)新。要實時有自己的特色,保持“1”,也就形成壟斷。
靈魂存不存在?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爭議的問題!
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余老師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從光和學的角度科學給靈魂下了一個定義:“當我出生以后,腦子開始活動會產生生物波,也是電磁波,嚴格來講是光波衍生出來的,大腦不斷地向宇宙放射光影。這就是靈魂。”
三、圖解三字一圓
余老師用三字一圓圖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三易(不易、變易、簡易)、真善美、不變性與唯一性與多變性的關系,形象地闡述了一切事物都是無限維度的序交集的唯一存在的觀點。
四、《從0到1》和《看見未來》的感悟
透過《從0到1》、《看見未來》,我們看見硅谷看見全世界的技術不斷進步,但技術會不會毀滅人類?余老師認為人類至今尚無一個創(chuàng)造超過自然,人類主導技術,在云技術的時代,通過創(chuàng)新可以實現更偉大的科學創(chuàng)造,但還是在人類的可控范圍內,技術是毀滅不了人類的。
在講堂的最后,余老師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訴我們學習最簡單的方法是找高人, “今年我已經73歲,最大的體驗是【高人使你長智慧,貴人促你成事業(yè),即使盲人也能在柏拉圖的洞穴寓言的黑暗中為你指陽光來自的方向來!】 ”教導我們做人要謙遜——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我們學習的地方,哪怕只有一點,都是我們要不斷學習的。正如張董事長一直告訴我們的——人不能自滿。學無止境,大成若缺,我們要加強學習互動,爭取每天0.01的進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懊苁且磺惺挛锵蚯鞍l(fā)展的源動力,因此殘缺、不完美、有煩惱反而能促動進步,有困難反而能推進發(fā)展。人類的創(chuàng)造、宇宙的變遷離不開大自然,人類要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修行“知行合一”,逐漸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以推動不斷創(chuàng)新,看見未來。
一場深刻的思想交流會在百悟學子的喝彩聲中結束,同學們紛紛找余老師合影留念,意猶未盡地期盼著下一期課程早日到來。